全国政协新增“环境资源界” “绿色低碳”成两会提案高频词

最新信息

全国政协新增“环境资源界” “绿色低碳”成两会提案高频词
2023-03-03 21:33:00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中国政协首次增设的“环境资源界别”,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这是自1993年全国政协增设“经济”界别以来,全国政协界别的又一次重大调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共34界别,2172人,其中环境资源界共85名委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环境资源界委员不乏来自生态环境部门、能源部门、电力部门、水利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等领导干部,还包括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领域涉及海洋生态、湖泊生态、陆地生态等。
  今年两会,“绿色低碳”成提案高频词,包括减污降碳协同、绿色金融、生态产品价值、碳市场建设、碳汇等关键词在提案中不断出现。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民革中央提案关注提升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监管能力。九三学社关注综合提升我国碳汇能力;推进产业园区降碳减污协同;推进转型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民盟中央关注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沙产业发展,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农工党关注推进绿氢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湿地碳汇;推动新能源储能市场化配置。致公党关注发展绿色医学,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支持川渝发挥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深化电力市场体制改革;推进绿色金融创新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等。农工党关注扩大绿色需求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建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机制;推进碳市场与电力市场联动等。
  推动转型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
  我国央行曾多次公开表态鼓励发展转型金融,促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
  去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上海外滩峰会上表示,充分结合中国实际,积极落实《G20转型金融框架》,加大金融支持经济低碳转型的力度和质效。
  宣昌能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项目;又需要强化转型金融,有序推动高碳行业和经济活动的低碳转型。做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是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的重要一环。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今年带来的提案,主题包括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体系;推动建设气候治理公平转型制度体系等。蒋颖在提案里建议,尽快推动建设气候治理公平转型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建立关注公平转型的转型金融制度体系,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建议尽快出台发展转型金融的顶层设计文件,考虑公平转型的要求,明确转型金融的界定标准。
  蒋颖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介绍了她对于转型金融的理解。她表示,当前,中国绿色金融主要指狭义的绿色金融,即对有明确标准的绿色产业的金融支持,而转型金融指对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因此转型金融是狭义的绿色金融的有力补充。广义的绿色金融,是指与绿色发展相关的金融,因此转型金融也是广义范畴下绿色金融的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转型金融主要在债券层面开始了探索和尝试,在2022年,上海交易所推出低碳转型公司债券,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但很多转型金融的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蒋颖表示。
  如何理解公平转型在金融中的作用?蒋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进一步介绍,金融机构不仅需要评估企业的气候风险和韧性,更需要关注到企业如何应对自身及全产业链中的劳动力转型挑战和不平等现象,将公平转型纳入投资决策的考量。
  此外,蒋颖还提出将支持公平转型纳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实践公平转型。
  “企业公平转型的信息披露应该包括公平转型的治理架构、公平转型的承诺,以及企业实施公平转型的战略、计划、具体行动、进展情况以及实施绩效等。”蒋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我国的ESG政策体系,包括更具体的ESG信息披露指南尚在进一步完善中,可以将公平转型相关的信息披露与ESG信息披露指南进行整合,亦或是作为整个ESG信息披露指南的专项指引之一。
  提升我国碳汇能力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年政协委员在提案中,减污降碳协同、碳市场建设、生态产品价值、碳汇成为重点关键词。
  全国碳市场发挥着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2021年,我国启动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市场。截至2023年2月24日,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成交量达到了2.32亿吨,成交金额达到了105.9亿元。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以发电行业为首个重点行业,共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
  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目前只将电力行业纳入到碳排放权交易的范围,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其他七大高排放行业亟待纳入,按照“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的原则逐步推进扩容。
  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其他七大行业何时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是关注焦点之一。
  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是否扩大取决于什么?此前碳排放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登”)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主要考虑两个层面的因素。一是行业层面,要考虑相关行业企业的数据基础、行业减排潜力大小、纳入后对行业竞争力可能的影响等。二是主管部门层面,要考虑新纳入行业的能耗、环保等政策之间的协同性,对该行业企业监管的成本与收益,以及是否可能产生“碳泄漏”等问题。
  尽快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是公众的期待。值得留意的是,2023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也多次公开提及自愿减排交易相关情况。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指出,做好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管理工作,研究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加快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扎实开展碳排放领域监督执法。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
  今年2月,在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积极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稳步推进全国碳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和碳定价功能;尽快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持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全国政协新增“环境资源界” “绿色低碳”成两会提案高频词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