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和科技不是对立关系 二者应协调发展》

最新信息

《消费和科技不是对立关系 二者应协调发展》
2023-11-09 16:22:00
“高质量增长”的一层重要含义是:由数量关系转向质量关系。我国的GDP数据曾增长超过10%(2010年之前),创造了经济奇迹。但这样的奇迹很难长期存在,短期释放后,还是会进入缓慢增长时期。因此,当下的GDP增长不能再依靠数量,而应该是质量。
  我国居民现在人均负债率很高,企业负债率更高。我们未来应该多化债、多去杠杆。
  我们应该依靠“质量调控”,如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把资源分配给效率更高、科技力更强的企业,让企业可以解决就业,创造民生。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市场经济,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创造好的法律保障。
  中国企业家是全世界范围内能力很强,既要干好微观的企业运营的活,又要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态势进行敏锐的分析和判断。在今天,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已经将国家安全置于首要地位,将公平优先置于效率优先之上,整个社会确实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变局情况下的转型时代的特点,我认为这个转型阵痛期可能持续很多年,双创的重心也会从“数量”上升为“质量”。
  “双创”是一个很有预见性的政策导向,但过去几年也确实遇到了重大挑战。商业世界里,真正成功的企业还是少数,商业才华、智慧的形成需要时间,这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未来,“双创”的发展速度会明显加快。
  创业者的使命依然存在。在德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中小微企业支撑起了国民经济。在我国,他们也承担了近50%的GDP。
  未来,我们不能完全指望大公司——比如华为、阿里、腾讯等。海量人口的就业不能完全指望部分公司,因此“双创”是一个时代课题。“双创”课题重心是:“双创”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未来的挑战是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双创”,如何真正帮助中小微乃至个体工商户安居乐业,创业、兴业、成业和立业。
  中小创业主体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自雇小企业将会是未来中国经济活跃市场,吸纳海量就业,创造海量税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也是中国经济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任何经济体的长期稳定发展靠的不是参天大树,而应该依靠生命力顽强的小花小草,这从近现代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情况中已经得到印证。
  目前是创业的低谷期。经济增速在放缓,结构在转型,社会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但任何时期,没有做不好的行业,只有做不好的企业。夕阳产业里也有朝阳企业,再不利的宏观环境,也有非常成功的企业。比如拼多多、抖音,它们顺应了时代潮流,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没有企业家的时代,但是应该有时代的企业家。
  首先,我们要激活微观主体的活力,希望更多的人出来创办企业,这样经济也更加活跃。但是我们不能再依靠数量,水大鱼大的时代过去了,创业的难度更高了,竞争也更激烈了。特别是很多创业者盯住的是简单的商品功能优化,消费体验改善或情绪价值释放等痛点进行创业,这种创业的门槛不高,结构性竞争优势不强,既无根椐地,又无护城河,很容易被经济下行和市场竞争出清,这也有效解释了中国过去7-8年“双创”运动的困境。
  “2015-2023”这代新创业者,他们是中国第一批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者,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历史上看,这一代创业者会被中国商业史记录下来。
  他们有一些共同特征:1、接受了很好的教育;2、有非常强的创业热情;3、他们掌握商业知识、信息、经商的才华与能力,比过去第一代、第二代企业家更强。
  但从客观结果看,他们参与的创业数量重于质量。以消费为例,很多公司依赖流量创业,但这只是一种商业变现的方法,它本质依赖的是渠道。而商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求完整全面的能力,从生产、研发、运营、市场到渠道无所不包,简单粗暴的利用流量,依靠注意力经济,从人性弱点出发捕捉市场变现红利。短平快的利用长板创业只是赚现金流的生意,谈不上是个真正的创业者。
  创业也要牢记,时间是企业价值的称重器,利润是做对事的副产品,日拱一卒才会功不唐捐。
  没有消费,科技将成无源之水
  从2023年开始,人口红利已经不在了,简单要素红利也已经不在了,但生产要素中还有个重要红利,那就是制度红利。
  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体,有国资、民资,有内资、外资,着力于创建一个中立的竞争环境:市场秩序是统一的,法治环境是统一的。
  我们一直在强调建设统一大市场,或者是市场主体地位均等,市场竞争中性,竞争环境公平合法,它能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和弹性,近四十年的市场经济,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市场经济不是扶持出来的,一定是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
  政府只需要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消灭所有制歧视,实行政企分开,这样就能创造巨大红利,这个红利可能远胜于人口红利,远胜于全球分工的市场红利。
  “制度红利”的释放大约需要时间。“制度红利”释放后,会影响创投行业。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显然将会围绕这个主题词。
  一是科技进步,向科技进步要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是转型,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大国,老百姓有美好生活的愿望,所以要发展消费服务业,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
  以前中国房产及相关产业占GDP将近17%(2020年),现在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接下来国家的重心,我个人认为最终还得靠消费服务业。今年第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4.8%。而在2020-2022年,这个数字多在50%-70%。
  尽管当下,消费企业上市存在一些挑战,但我认为这是短期的。从长期看,为老百姓提供好产品、好服务,吸纳了海量就业,创造海量税收,这不仅是符合国家提倡的社会发展方向,能有助于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消费和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两面,也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一个是科技进步,一个是消费支撑。消费给科技创造了应用场景。
  很多科技公司由于和消费企业脱钩,造成两个问题:一个是营收下滑,股价暴跌;另一个就是不赚钱。
  华为手机为什么好?因为它有庞大的消费人群,它本质是个消费电子产业。它能不断实现技术迭代和科技进步,前提是有着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的支撑。一切科技都是为了最终应用,我们要以人(消费者)为中心。
  因此消费和科技不是对立关系,不能搞歧视,如科技从业者看不上消费,消费从业者觉得科技不靠谱。政策也应该如此,不能鼓励二选一,比如支持科技就不支持消费,支持消费就不支持科技,应该二者协调发展。
  歧视消费的代价,最终还是会传导给科技产业
  消费创造了就业,解决了民生问题。科技代表效率的进步,但它解决不了海量就业。如果我们全员都去搞科技,都去搞AI,都去搞算力、大模型、芯片,它能解决多少人就业没那么高素质的劳动力又该如何处理。
  发展消费服务业,吸纳海量就业,创造海量税收,税收归集到政府后,政府也会更有财力支撑科技发展和进步。
  没有了消费,科技就没有了源头活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90%都是消费创造的。歧视消费,就是反向遏制科技,因为科技会变得没有市场,没有应用。
  近几年比较有名的“老乡鸡”(中式快餐品牌),表面看它是个传统快餐企业,事实上它是一个数字化程度很高的公司。它有很多创新,比如店面智慧化、AI自动结账、全产业链的数字管理等,运用了大量新科技和数字技术。如果没有老乡鸡这些传统公司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芯片公司,SaaS公司也都会受到影响。
  因为来自市场的真实客户和稳定客户太少了。比如AI公司,多数都to G——现在压力很大。比如芯片公司,应用场景无外乎就几个:手机、汽车等。这些公司一上市股价往往难以稳定上涨。消费不发展,科技很难应用,很难落地。
  作为立志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我们需要学会驾驭科技泡沫,我们要抹掉泡沫喝到咖啡。投机和投资历来都是并行的,但是重心应该是价值投资,但也不能完全杜绝投机,否则就会降低市场流动性。
  就像股市,既有价值投资,也有套利型基金。我们需要进行宏观审慎管理,其本质是减少市场摩擦,同时活跃交易,维护稳定。
  消费创业进入新时代
  第一个就是面向中产的“新消费”翻篇了。我认为未来中国可能是一个有效需求不足的市场。
  消费主流趋势不能只看北上广。6亿的中低收入群体,9亿民生市场才是真正的大市场,为普通老百姓提供满足刚需民生的好产品才是主流。
  中产实际的人均购买力其实并不高,现在房产不再持续上涨,他们有房贷、车贷,可能还有其他消费贷,事实上他们是“软阶层”“软中产”,他们更愿意存钱把贷款还掉,并可能依据未来预期适时减少消费支出,以上种种情况,会导致新消费遭遇巨大挑战。
  投资“刚需+高频+民生”
  投资“刚需+高频+民生”的观点基本变成共识话题了,但“刚需+高频+民生”的品牌性、规模型消费很难投。作为投资人,当你看到这些企业时,它们已经很大了。只有产业投资人才能帮助它的成长,获得一些共建的机会,要真的帮助它,跟它共同成长,这需要有耐心地长期投入。
  如今的商业竞争本质上竞争的是企业家的认知,更是竞争的企业家的心性和利他精神,在创业时长板能使你快速发展,但要成为一个长期持续的事业赢家,就需要以利他精神驱动的补短板练内功的训练,这种反身性在短期会明显拖累企业发展,会制造很大的障碍,长期来看却是谋定而动的高维智慧。
  新消费和传统消费在制造对立
  新消费和传统消费不是势不两立,不能有太多造词运动和市场噪音,大家都是同行,做的都是消费产业,传统消费要向创新消费学习,怎么利用数字经济、MCN、流量经济和数字驱动快速发展。新消费要学习怎么生产、研发、供应链管理等传统能力,互通有无,共同发展。新消费和传统消费不是势不两立,大家都是都是消费产业。
  传统消费要向创新消费学习,怎么利用数字经济、MCN、流量经济快速发展。新消费要学习怎么生产、研发、供应链等。
  为什么新消费品牌跑不动了,因为大部分新消费公司基本都是个渠道型公司,严格意义上不是个拥有完整产业能力的现代化企业,比如**日记、**子、**雪糕、*糕点,它的研发、生产都很依赖外包,不是一个纵向一体化的、具备综合竞争力而实力的公司,只是拥有一技之长,比如很会运用新渠道,但对于生产、物流、仓储和渠道就没那么强。
  所以很多新消费公司都是昙花一现,依靠的都是美化包装、简单强调性价比或平替概念,重视情绪价值和功能叠代、痛点营销,基础上是在营销过程中下功夫,利用人性弱点薅羊毛,这样能短期吸引消费者,但是无法长期持续赢得时间的复利价值,天下商业本质上就是根植于复购上,人心的红利才是真正的价值和最大财富。
  其次,任何消费品和服务业都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只有大企业才能不断地迭代,持续刷新,传统实力品牌某种程度上比新品牌竞争力更强的奥秘也就根植于此,这让很多貌不惊人、言不压众的传统大企业最终赢得了市场竞争。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消费和科技不是对立关系 二者应协调发展》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